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层峦叠翠间,一场破解“守着青山过穷日子”困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攻坚战正高歌猛进。
面对全县172万亩山林中高达87.3%的自留山流转受限、户均48.4亩林地却分散为8-15块的“碎片化”困局,新晃县以深化林改为突破口,创新探索自留山经营权从“分散”到“集聚”的有效路径,让昔日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的“小地块”,摇身一变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大财富”。
新晃黄精育苗基地(张波 摄)
林地谁来管?“管家上线”破解散碎困局
“有山无力管,有树难生财”曾是制约新晃林农致富的痛点。新晃县果断破题,创新性地将村经济合作社打造成整合资源的“超级平台”,全县137个村经济合作社集体“上线”,代表全体社员统一握紧林地经营管理“方向盘”,让分散的自留山找到了专业可靠的“大管家”。不仅一举破解了“无人管理、无力经营”的死结,更从源头上保障了林地经营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
在以“三权分置”的框架下,林农放心将自留山经营权“交托”给村社,所有权归集体的根基不变,承包权握在农户手中的底线不破,而经营权则通过村社的专业运作被彻底激活,成功摆脱了“无人管、管不好”的困境。波洲镇坳坝村的实践便是例证——村经济合作社仅用3个月,就厘清6200亩林地的“家底”,化解12起陈年权属纠纷,拦下18起违规野外用火风险。
林地怎么管?“两级流转”拼出产业版图
如何将“散碎地”拼成“产业版图”?新晃的“两级流转”机制堪称妙手点睛!如同精巧的拼图,将零散地块整合成产业发展“聚宝盆”。
一级流转聚零为整。村经济合作社科学评估交通、土壤等条件,量身定制租赁方案,并设定每亩不低于35元的“保底租金”,给农户吃下“定心丸”。通过“山主—村社”的一级流转,短短时间内,4.2万亩碎片化自留山经营权便实现了“化零为整”的华丽转身,沉睡资源瞬间被唤醒激活。
二级流转专业赋能。村经济合作社再与有实力、懂技术的林业企业“精准对接”,将整合后的优质林地经营权流转给企业,完成“村经济合作社—林企”的二级流转。通过不动产登记为经营权提供法律保障,资源变资产的路径更加畅通。例如,晃州镇洞坡村将集约的1000亩自留山经营权以每亩150元流转给企业,仅一年时间,曾经的残次林便蜕变为连片的高效产业基地,效益立竿见影。
林地管什么?“服务开挂”赋能产业升级
改革活力如何持久释放?新晃精准施策,打出一套“三个统一”的政策组合拳,让林业发展全程“开挂”。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1000万元县级“资金池”强势托底!黄精、油茶种植分别拿到每亩1000元、2800元的“成长红包”,贷款贴息50%、保险补贴80%的金融礼包更是“直达”田间地头。
产业布局科学引领。立足资源禀赋,锁定“黄精领跑,油茶并进”产业主攻方向,大力推行“林企+基地”模式,吸引专业企业带着技术、资金和市场“全要素”入驻,盘活林权价值,高标准打造现代化产业基地。
服务保障全程护航。林业局牵头多部门组建“服务天团”,提供“保姆式”全流程服务。在纠纷调处、证件办理、水电路“三通”、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全程“陪跑”,实现减环节、优服务、提效率,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收益从哪来?“红利爆单”绘就共富图景
“12亩山流转后,每年480元租金,30年能拿1.44万元,每年在企业务工收入1.6万元,这日子有奔头!”鱼市镇前锋联合村杨大爷晒出的幸福帐单,正是新晃林改惠及千家万户的生动缩影。
林权改革的落脚点是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新晃精心构建“合作社+山主+林企+社员”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四方主体都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经济合作社凭借流转中介费和管理费实现“双增收”,年均进账2-6万元,曾经薄弱的集体经济如今实力显著壮大,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底气。
山主腰包“鼓起来”——握“租金+薪金+分红”三重收益,每年200万元保底租金稳稳落袋,就近在企业务工每天能赚100-120元,年底还有集体收入70%的可观分红,钱包鼓胀的喜悦写在每张笑脸上。
林企产值“冲起来”——规模化经营彻底激活效益,年产值一路狂飙突破30亿元,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产业链上的坚实支撑。
村民生活“好起来”——村经济合作社将20%收入反哺到修路、改电等民生工程,脱贫户人均每年还能领到120元“阳光分红”,日子过得舒心又踏实。
从“碎山难生金”到“聚林变金山”,新晃用集体林权改革这把“开山斧”,劈开了自留山碎片化的枷锁,激活了沉睡的山林宝藏。这场“统管有力、流转有方、赋能有效、共享有得”的成功实践,为破解资源分散难题、蹚出产业振兴新路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晃方案”,闪耀着新时代林业改革的智慧光芒。(张波)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