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把“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上升为制度化成果,推动治理模式的复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蓝色循环”治理模式于2020年在台州起源。针对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的全球性环保难题,该模式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将治理困境转变为共富红利。2023年10月,“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台州蓝色循环渔网加工点,村民在清理废弃渔网。记者 陈久忍 摄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实现浙江5个沿海设区市25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88万吨,其中废旧渔网渔具占比92.04%,减少碳排放约1.25万吨,还涌现了一批高新企业。不过,要让“蓝色循环”治理模式持续推广和扩容,各地还面临着收集能力不足、市场活力不够、要素保障缺乏等问题。

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制工委主任於艳华介绍,《规定》为全国首创立法,是台州市共富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明确“蓝色循环”治理模式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的原则,建立完善海上环卫制度,加强监测监控、收集处理、再生利用、收益反哺、数字赋能的全链条治理,并提供财政、土地、科研及产业促进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和保障。

今年以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与市生态环境局、市司法局在沿海县(市、区)开展立法调研,实地走访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和回收利用企业,征求辖区部门和群众意见,充分征求和采纳各方意见建议。

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处置基地。蓝景科技供图

《规定》提出,探索建立海上塑料废弃物收集奖励机制,并支持企业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水平支付劳动报酬或收购海洋塑料废弃物,进一步实现生态共富。“近几年,我们养成了把塑料瓶带上岸的习惯,如果有更多奖励,大家的积极性更高!”渔民陈亭均说。

针对回收再生企业,《规定》鼓励其开展全流程溯源,通过国际认证、加贴产品碳标签等方式,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高值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低值利用项目予以资金支持。“目前企业海洋废弃物实现高值利用的比例还较低,资金支持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扩大业务、开拓市场。”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琪琦说。

“有了法规指导,基层可以深入理解、有效运用‘蓝色循环’模式宝贵经验,调动全社会参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浙明说。省内外复制推广时,《规定》将提供可示范的制度样本;金属、玻璃、橡胶等可再生海洋废弃物治理,也参照该法规执行。地方立法将为生态环境领域推动减污降碳、资源循环与共同富裕融合发展,发挥关键支撑保障作用。(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 陈久忍)

编辑:项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